国产剧,是不是应该挤水分了?
前段时间,观众心中积压了很久的一个疑惑,冲上了热搜第一——
# 预制爆剧
啥意思?
一部剧在抵达观众之前,就已经把战报和数据做得七七八八了。
比如于正吆喝的《临江仙》,说是"站内热度破纪录"。
但大多数人:
"这就爆了?怎么都没听说过。"
也不知道是它爆了,还是自己 out 了。
今天的国产爆剧已经进入了双轨制——
剧和观众,各过各的。
虽然说国产剧的捷报一个接一个,但 Sir 能想到的上一个全民追剧的风潮,还是《狂飙》。
这,已经是两年半前的事了啊。
今天,不妨就来捅破这层窗户纸——
看看"国产爆剧",是怎样用纸糊的。
首先第一个问题。
现在没有绝对爆款,只有相对爆款。
简单说,前者是实打实的,而后者是甭管这批选手底子如何横竖是要制造一个冠军出来。
而量化指标的改变,更是给"预制"提供了操作空间。
过去你说一部剧爆了,那总得亮出收视率吧。
就拿《甄嬛传》来说。
东方卫视开播起以上海本地收视率最高破 9%,全国最高 1.87% ,全都是令今天望尘莫及的数字。
当然,现在很多人的观看渠道迁移到了网络平台。
那就比比看点击量呗。
不。
现在三大平台的统计口径叫做"站内热度"。
视频平台从播放量、观看人数这个直观的数据,综合参考播放评论点赞等各项指标,经过一系列不明觉厉的计算后得到的结果。
在没有爆剧的年头。
学得似爆剧三分,就已经可以在山中称大王了。
所以你看,哪怕《漂白》骂声一片,豆瓣 5.3,但照样值得开香槟庆祝。
而一部现象级爆款的出现。
从来不是因循守旧。
《琅琊榜》用正剧规格拍权谋网文。
《白夜追凶》革新国产罪案剧,彻底打开这个赛道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是一出尺度破例的官场现形记,直到今天,祁厅长和高小琴这对"背德 CP ",还被短视频不断玩味。
而之所以说现在国产剧陷入了内卷。
就是当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时,就只能陷入越来越低效的圈养繁殖。
套用爆款的公式。
组装 IP、流量明星和网络议题,但就是缺少了真正的内核。
甚至,有的剧在还没播出之前,就要想清楚自己要爆的样子。
于是我们看到——
长剧短视频化。
啥意思呢?就是先想好一些适合短视频传播的"爆款"切片,强冲突,强噱头,便于大规模铺开。
至于剧情,慢慢注水就行。
于是过去这两年——
我们看到了不少"爆剧碎片",却合不出一件"爆剧成装"。
比如去年,"你真是饿了"的网络爆梗,还有"奶酪味"的虎狼之词,的确是刷屏过一段时间。
但现在,你估计连这部剧的剧名都说不出上了吧。
还有《凡人歌》,的确是火过那么一阵。
靠着各种吵架和狗血,生生让你在短视频切片里看完了整部剧。
可流量一过,现在谁还会去回味呢?
我们看到的是,不断降级的拍法。
先想着怎么"爆",再想其他。
比如,同样是宫斗。
甄嬛传先从太监的一根鞭子拍起,在文武百官的叩首与恭迎中,皇帝登基。
再然后多视角去铺陈后宫的权力格局,皇后、华妃、新入宫的贵人。
甄嬛是第几集和皇上相遇的呢——
第六集。
而真正"爱上"又在哪一集?
到了《延禧攻略》。
同样是宫斗剧,拍法再降级一波。
也选秀开局,第一集却迫不及待地让魏璎珞先把一个欺负宫女的秀人给整治了。
固然更黑,更暗。
但人物也少了些铺垫。
甄嬛传是借着甄嬛本人前后的巨大变化,来展现封建制度的吃人的残酷性,而延禧攻略在开头就摒弃了这种艺术的可能性。
最后,到现在的《临江仙》,剧情逻辑就像脑子不用一样丢掉了。
一切只为情绪,却失了情。
观众会因为好奇,看着情节进一步的推进改变,然后哦一声,然后关掉电视,再也想不起来。
但。
真正好的剧,来自角色之间错综复杂、扑朔迷离的情。
事实上,真正的爆剧,真正的爆梗。
是无法被预制出来的。
只有当创作者专注于作品本身,里面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,才会闪闪发光。
可现在。
长剧市场,总是盯着数据爆不爆。
而当大家都盯着个爆字。
把艺术、质量放下了,整个市场,数据就是唯一可见的抓手。
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过后,谁也没看见,到底绽放了个啥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千层金配资-千层金配资官网-炒股实盘配资-股票配资世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